ab的二字词语夷狄的意思,夷狄的拼音拼音:yí dí 注音:一ˊ ㄉ一ˊ 结构:夷(独体结构)狄(左右结构) 造句 贞观中,克平九姓,册拜李思摩为可汗,使统诸部,夷狄叛则伐,降则抚,得推亡固存之义,无远戍劳人之役。 现在如果请夷狄国前来帮忙,自然是远水不解近渴,但是,如果飞鸽传书,让他们在北边动手,围魏救赵,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…… 春秋季世,王纲界纽,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,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,完全失却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,故只配把它当夷狄看待。 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;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 以犬羊以干天纪,以夷狄以乱华风,崇编发而章服是遗,紊族姓而彝伦攸理。 天下之安,犹泰山而四维之也,夷狄之地,何足以为一日之闲,而烦汗马之劳乎!《诗》云‘王犹允塞,徐方既来。 本文认为蒙元统治者“华夷有别”与“内华夏、外夷狄”的偏见比较淡薄,对边疆少数民族较少歧视。 务必使四方夷狄不敢小视中国,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。 内穷侈靡,外攘夷狄,天下萧然,财力耗矣! 西北种家、折家屏中国攘夷狄多年,能征惯战,只需调来十万人马就能镇压了梁山的叛匪。 解释 词语解释:1.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圣王之制,施德行礼,先京师而后诸夏,先诸夏而后夷狄。”宋 王安石《河北民》诗:“家家养子学耕织,输与官hAo86.家事夷狄。”鲁迅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唐 以后,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;到了 金 元,已奉夷狄为帝王,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。”2.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唐 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其子孙甚多,散处中国夷狄,皆冒 管城。”唐 聂夷中《行路难》诗:“莫言行路难,夷狄如中国。” 3.视为夷狄。《公羊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皆何以称人?夷狄之也。”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其谓之 秦 何?夷狄之也。”《新五代史·十国世家年谱论》:“以 五代 之君而视 十国,夷狄之则未可也。” 引证解释:⒈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,北方部族为狄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 引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 ⒉ 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 引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 ⒊ 视为夷狄。 引《公羊传·桓公十五年》:“皆何以称人?夷狄之也。” 国语词典:古称四境未开化的民族。 词语翻译英语non-Han tribes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ancient China, barbarians德语Barbar (S)网络解释:夷狄夷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yí dí,古称东方部族为夷,北方部族为狄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《论语·八佾》有记载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字义分解 夷读音:yí 1.平坦;平安:化险为~。 2.破坏建筑物(使成为平地):烧~弹。~为平地。 3.灭掉;杀尽:~灭。~族。 4.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,也泛称周边的民族:淮~。四~。 5.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:~情。华~杂处。 6.姓。 狄读音:dí狄dí(1)(名)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。 (2)(名)姓。 |